• 1
  • 2
  • 3
 你的位置:首页动态资讯新闻中心行业动态

动态资讯

传统技艺转型机遇


发布时间:2012.03.27    来源:     访问次数:31


  枫溪是著名的陶瓷产区,“中国瓷都” 龙头,全国最大工艺陶瓷、日用陶瓷、卫生洁具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。新春伊始,欧盟宣布对我国出口的陶瓷厨餐具发起反倾销调查,这给枫溪的陶瓷生产带来了消极影响。

 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潮州的陶瓷产业源远流长。早在唐代,潮人就利用本地瓷土生产出各类精致的陶瓷器皿,传统的陶瓷工艺一直得以传承。近30多年来,枫溪、古巷等地日用陶瓷、卫生陶瓷迅猛发展,铺天盖地的陶瓷厂家包围中,传统陶瓷技艺却有式微之忧。但也有不少民间工艺大师仍在自己小作坊中坚守传统,甚至不断推陈出新。

  年近八十的吴瑞深老人就是其中之一。端坐在老字号源兴炳记里的他,用着自己制作的手拉壶,泡着潮汕功夫茶,茗香动人。吴老12岁就开始师从父亲学习手拉壶陶艺,如今精巧的手艺已经传到了第六代———他的孙子手里。2003年,吴老70岁,为了追求更高的陶艺,本已收山的他重拾朱泥,历经5年钻研,创作出一套造型各异共108款的手拉壶作品。

  “不少人想高价收购这套作品,我舍不得。”吴老摘下眼镜,端起茶杯:“这108款手拉壶,纯手工,每个都是不可复制的!”这也正是传统手工艺的宝贵之处。

  在广东文化强省战略的推动下,历史悠久的潮州市大力保护和传承以潮剧、潮绣、传统陶瓷工艺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去年,潮州被推荐授予“中国工艺美术之都”。这些变化,给古城的传统手工艺带来了新机遇,也给陶瓷产业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。

  当满头白发的吴瑞深老人在转轮上用细线切出一个个手拉壶,今年29岁的冯琳如正在一家陶瓷企业的生产线上重复着自己的工作———在瓷坯体雕出一个个三角形的镂空。他在陶瓷厂工作了5年,手握一把刻刀,动作相当熟练。“主要是要有耐心就可以了,没什么技术难度”。

  和他同厂的杨青爱来自湖南,42岁。不到一分钟,她就熟手地将完成一个水壶瓷坯的壶嘴和手柄的黏合。虽然流水线上的手艺要求不会太高,但他们手里的成品,都将是优雅的工艺瓷。

  近年来,潮州的陶瓷企业一直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市场打击和竞争,将文化内涵融合到现代产业,提高产品附加值,成为当地一些大企业的必然选择。传统手工瓷艺的文化元素,正在融合到中高档的工艺瓷中。就连卫浴产品,也有带青花图案的设计。自从实现了瓷坭、釉料、色料、烧窑机械等产业链的配套,枫溪的工艺瓷开始大量向欧美出口,实现了很高的产值。

  相比之下,名扬天下的潮绣和现代服饰融合得更早,但也一度沉浮。

  潮州金潮集团副总经理刘佳乐说,采用潮绣技法的珠绣衣,曾因为日本市场的大量需求,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红火过。但随着婚纱晚礼服的热销欧美,潮州服装厂纷纷转型。纯手工、耗时长的潮绣只变成了婚纱和晚礼服上的点缀,从事潮绣的女工也逐渐减少。

  潮绣看起来金碧辉煌,鲜艳夺目,但技艺灵活多变,铺、垫、钉、贴、缀……现代机器绝对无法替代。“但潮绣要持续发展,还是一定要走服装市场的路子。”著名潮绣大师康惠芳感慨地说。

  在康惠芳的工作室里,几个被她精挑细选留下的年轻女学徒都在埋头刺绣。两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上,康惠芳的潮绣制品《金色骑楼》作为广东馆的礼品大获好评,如今她的工作室正主打潮绣工艺品市场。但康惠芳没有满足,“让潮绣结合服装,成为产业化,是我一直坚持的潮绣发展之路。”

  产业化的前提是技艺的传承。让康惠芳欣喜的是,潮州的职校已经开设了传统工艺美术专业中专班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学习潮绣,可以投身到这座古城丰富文化遗产的怀抱中。 宋金峪

 

粤公网安备 44078402440880号